第十二章 自动取款机和ATM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掀起了以实时处理为前提的系统联机化浪潮。其中,冲电气获得了致力于实现最先进联机化的富士银行(现在的瑞穗银行)的订单。冲电气充分发挥作为“终端之冲电气”的经验和实力,开始开发CD(自动取款机)和ATM(自动存取款机)。
金融机构引领了第2代联机系统的构筑
企业构筑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辅助业务操作,银行更是如此。银行系统本身直接关系到其产品和服务,它的一大特征就是基础设施的优劣左右着企业的评价。因此,70年代中期日本金融机构引领了向“第2代联机系统”进行升级的潮流。
富士银行于1972年(昭和47年),领先于其它公司计划升级到“第2代联机系统”,并委托冲电气进行终端系统的开发。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重新构筑一个“综合联机系统”,使原本局限于“存款”和“汇兑”的账款项目全部可以联机处理。
基于此要求,冲电气于1973年(昭和48年)开发了“OKITAC-1300终端系统”。与第一代联机系统不同的是,该系统中主机和终端之间设置了终端控制器(TC),由拥有和中型计算机相当内存(65K字节)的TC代为执行输入输出数据的检查和编辑等功能。一台TC就可以控制多个营业网点,这样减轻了主机的负担,可连接的终端数量也增多,为金融机构联机的普及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动柜员机开发中的反复探索
交付富士银行使用的第一台
自动取款机
1975年(昭和50年)11月,由都市银行、地方银行和相互银行共同出资的“日本现金服务”启动了自动取款机业务。自动取款机被设置在车站和商场等地,由此自动取款机得以迅速普及。1979年(昭和54年)ATM推出后,更是推动了自动柜员机市场的加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冲电气于1970年(昭和45年)12月准时将第一台自动取款机交付富士银行使用。1974年(昭和49年),自动取款机的订单量累计达2,000台。冲电气受此成功的鼓舞,于同年开始着手开发AD(自动存款机),然而此时在开发自动取款机时积累的知识却完全派不上用场。因为从顾客钱包中取出的纸币状况不一,而存款机需要处理银行出钞中不会用到的破旧纸币,尤其困难的是纸币的分离。冲电气为了将纸币进行分离,新开发了使用真空泵的旋转式吸引装置,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通过橡胶带反转成功分离了第1张以后的纸币,使第2张纸币不受第1张的影响而留在钞箱。
挑战世界首例纸币循环型ATM
冲电气生产的ATM机
“OKI AUTO TELLER”
进入20世纪80年代,金融机构的现金服务区域普遍开始设置ATM机,但由于ATM中存款用钞箱和取款用钞箱是分开的,导致每台ATM中都滞留了高额现金。基于这个问题,冲电气开始研究如何使滞留于内部存款钞箱的资金用于取款,从而提高效率。
开发中最大的难点是将存入的各种各样状态不一的纸币整齐划一地收纳到储存柜(保险箱)中,取款时再陆续出钞。冲电气为开发世界首例纸币循环型ATM花了约1年的时间讨论方案,终于在1982年(昭和57年)发布了全新改版的纸币存取款机“AT-100系列ATM”。 该系列中还发布了使用彩色屏幕,并增加了转账、汇兑和票据受理功能的新机型。并且,通过在自动转账机中增加硬币存入和找零功能,使没有现金卡的人直接使用现金也可进行转账。
如今,ATM机已变得十分普遍,就连便利店中都有放置,但在当初开发阶段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