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向近代著名制造商发展的部署
冲电气集团自创业以来始终贯彻纯国产化,但在进行自动电话交换机国产化的同时,冲电气集团毅然决定与自动电话交换机普及率高的英国企业进行技术合作。自此,冲电气不再只是手艺人技术的集合,而形成了近代化的生产体系。
面向未来的两大方针
在整个明治和大正时代,根据政府的第二次、第三次电话扩展计划,电话的架设工作进展都十分顺利。直到1923年(大正12年),关东大地震突然来袭。当时,冲电气集团为了修复电话不辞辛劳,全体员工不分昼夜连日忙于交换机和电话机等的生产、修复作业、材料准备。
关东大地震为日本的电信、电话的未来,带来了两点启示。一点是考虑到受灾时有线通信的脆弱性,开始实施早在计划中的无线电广播。另外一点是开始导入抗震性好、发生意外情况时容易修复的自动交换机。虽然此项技术于1887年(明治20年)就已经发明,并非新的技术,但是此前已投入庞大的资金形成了手动交换机的市场,并且该技术在欧美投入实用也仅仅是在数年前。
当时的总公司・田町工厂
1926年(大正15年)1月20日,京桥电话局开始了日本的首次自动交换。对于日本的电话事业来说,这的确是历史性的一刻,但是冲电气集团的心情却很复杂。那是因为自动交换机的设备全部都是向海外制造商订购的,活跃在修复电话设备工作中的冲电气集团放眼未来,认识到必须向自动交换机国产化、自主开发的方向发展。
当时从磁石式交换机转换为共电式交换机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艰辛的经历。当时主要零部件是从WE公司进口的,当然冲电气集团也努力想将其国产化,但是复杂的零部件要由公司内部生产,实在极其困难。而且还涉及到专利这一障碍。但是最终,冲电气集团的共电式交换机经递信省检查合格,投入市场,结束了长达十年从WE公司进口零部件的历史。
与GE公司的技术合作中饱含冲电气集团的决心
皮尔・康纳工厂全景
当然,自动式交换机的技术难度较之前的共电式更大,这是在预料之中的。因此,原递信次官――内田 嘉吉顾问被派往欧洲视察,与英国的GE公司签署了代理协议。此举真正目的在于吸收技术,实现自动交换机的国产化。与此同时,冲电气集团又和GE公司立刻签署了技术合作相关的合约,并随即向GE公司的电话机生产基地皮尔・康纳工厂派遣技术人员。
另一方面,冲电气在日本着手建设芝浦工厂。第一期完工时,临时自动创办部开始投入运营,其中核心力量是在皮尔・康纳工厂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成为技术指导的两位英国工程师甘布尔和奥尔德曼。对于自创业以来坚持贯彻纯国产主义的冲电气集团来说,起用外国技术人员无疑是划时代的举动。
致力于自动交换机的国产化
为制造自动交换机而建成的芝浦工厂
甘布尔和奥尔德曼工程师到任后,GE公司皮尔・康纳工厂制造的自动交换机、开关零部件、制造工具、计量器具、材料样本、作业器械等也陆续到达工厂。冲电气在两位外国工程师的指导下,使用相同的制造工具,用统一的计量工具进行品质管理,有计划地利用工程管理开展生产,在以往的生产中注入了新的企业文化。
新的企业文化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当时冲电气集团的工厂中,以组长(师父)为中心,由各领域的熟练工、工匠组成一个团队,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技能为目标的“联合承担制度”的色彩仍然很浓重。尤其是那些有着高超手艺的组长,不难想象他们对新的生产机制心存多么大的困惑。
另一方面,在皮尔・康纳工厂工作过的三人深切地感受到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的必要性,商量着如何在新的芝浦工厂中改掉以往旧的作业习惯。因为他们深刻意识到,在制造复杂精密的自动交换机时,以往学徒式的手艺人技术的集合体是无法实现的。
历经了这些变革,1928年(昭和3年)末,冲电气成功自主生产出自动交换机的各部分装置、零部件。对自动交换机的需求,使冲电气集团迈入近代著名制造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