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Home > 时代与冲电气(OKI) > 第九章 为电子交换机提供核心技术


时代与冲电气(OKI)

第九章 为电子交换机提供核心技术

1967年(昭和42年)4月,日本电信电话公社(以下称“电电公社”)提出了“10年后的电信电话展望”,电子交换机作为核心新技术之一备受瞩目。冲电气独自推进研究/试验的同时,也参与策划了电电公社中电气通信研究所(以下称“通研”)的国家项目,该项目旨在推进电子交换机的实用化。冲电气在半固定存储设备领域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参与策划电子交换机国产化的共同开发


可以进行图像通信的可视电话

1966年日本国内电话机达到1,118万台,位居世界第2。第二年,即1967年(昭和42年),电电公社看准信息化社会即将到来,公开发表了展现电信电话未来形态的“10年后的电信电话展望”。当年预想的10年后的情景中具体包括了飞机/汽车等移动物体通信、手机/按键式电话机的普及和使用电视授课等,实现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电子交换机。作为第一步,电电公社于1968年(昭和43年)开始启动了第4次电信电话发展5年计划。

通研也随即开始了国家项目电子交换机开发的共同研究。但是在实际开发中,二极管、半导体管、IC等新元素先后出现,使开发陷于混沌之中。这时,突然从美国传来了世界首台电子交换机实现实际运用的新闻,其核心技术是与日本考虑的方式完全不同的“存储程序控制方式”。

所谓“存储程序控制方式”就是通过安装在存储设备中的处理单元,控制预定功能的执行,这是在电子计算机中使用的技术。在项目中担任半固定存储设备开发的冲电气技术团队在考虑成本的同时,不断研究讨论,提出了程序存储使用通研开发的金属卡片存储器、临时存储使用磁芯存储器的存储程序控制方案。至此,共同研究项目进入了下一阶段。

国产电子交换机的变迁

1964年(昭和39年),电电公社决定采用存储程序控制方式,进而提出了电子交换机实用化的10年计划。这一计划为:至1966年(昭和41年)末开发出室内试验“DEX1”,继而开发实际试验用“DEX2”,并根据综合试验验证于1973年(昭和48年)起开始商业运用。至此,各公司单独推进的电子交换机开发集中到了一个方向上,共同研究项目也活跃了起来。


交付淀桥基站的D10电子交换机

计划进展顺利,特别是“DEX2”的通话线路中采用的小型纵横开关是由冲电气负责制造的,这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独特设计备受世界瞩目。项目继续向更节约成本的“DEX21”的开发推进,然而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程序存储所采用的金属卡片存储器在实际运用时,不能应付程序的频繁更改。这一问题在尝试使用冲电气独立开发的磁线存储器后最终得以解决。磁线存储器交换性能优良,并且经济实惠,DEX21以及以后的产品中一直采用该存储设备。

在反复进行了这样的实用化研究后,终于迎来了电子交换机的商用机“D10”的完成。冲电气于1969年(昭和44年)12月设立了电子交换推进部。尽管存在中央控制方面经验较少的障碍,但该部活用存储器领域的优势持续进行研究。1971年(昭和46年)10月,冲电气正式向新宿・淀桥基站交付了商用第1号电子交换机“D10”。我国电子交换机时代从此拉开辉煌的序幕。

“OMNIPAX”席卷电子交换机市场


电子交换机OMNIPAX

冲电气以“D10”的开发技术为基础,先于其他公司开拓了民用领域。但是,当时产业界受石油危机的影响,步入了经济增长缓慢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冲电气于1976年(昭和51年)向市场上推出了电子交换机“OMNIPAX”,这是一款运用了民用电子交换机技术的独创产品,其中融合了作为“终端之冲电气”而广受好评的输入输出设备、调制解调器、传输设备的技术。

这一时期,在全国拥有分店和工厂的企业内,除电话外传真和数据通信也得以普及,通信费用大大增加。当然,所有公司都在考虑节约通信费用、节省接线员劳力等,而引进“OMNIPAX”的专线网络使得话费比起使用公共线路大幅减少,因此大受欢迎。

当时的总裁 山本 正明先生曾说,在经济低迷时期更要提供“有益客户、贡献社会的产品”,这才是冲电气的生存基础,可以说“OMNIPAX”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返回页首